觀摩好萊塢電影特效煉成記?
CG特效在現代電影中遍地開花,幕后解析視頻也愈發多見,但卻少有展現VFX過程究竟如何組成。今天讓我們一起看看是什么創造了銀幕上的魔法,過程又是什么?
1.預制作
1)研發
任何視覺特效流水線的第一步通常是研究和開發。在此期間,工作人員會專注于軟件偏好和技術,決定使用什么技術方法來制作特效。大多數好萊塢大片都需要獨特的程序或插件,而不是更為簡單的、適于批量制作的VFX軟件。在研發階段,程序員、藝術家、數學家,甚至科學家會開發使得書面概念轉化為現實的工具。
圖片來源:派拉蒙影業的《星際穿越》
例如,諾蘭的《星際穿越》中,令人驚嘆的巨大黑洞就需要從頭開始建造專有物理模擬器,還需要物理學教授基普·索恩的大量科學輸入。
2)預覽
可視化預覽本質上就是將故事板和腳本轉換為低質量、三維動畫形式的特效鏡頭。雖然這并不總能準確反映最終結果,但導演可以知道鏡頭大概是什么樣子,更好準備攝影風格。
2.制作
1)三維建模
CG最廣泛使用,最關鍵就是三維建模。三維建模發生在整個制作過程的三個階段,因為不同目的而變成有著不同細節的迭代。三維模型或根據概念藝術而建,或在還原實物的情況下根據參考照片和3D掃描而建。它是任何數字物體的基礎。
2)遮罩繪畫
當下3D模型構成了大部分環境,但很多背景仍是用遮罩創造的。雖然背景經常用數字創建,不過與傳統繪畫不同,遮罩繪畫在制作身臨其境式背景時依然大受青睞。
3)主要攝影和參考攝影
在實際拍攝過程中,特效團隊的某些成員通常會呆在現場。雖然他們對于主要攝影沒什么影響,但會拍攝從環境到個人到看似不重要的道具的大量照片。這些照片用于創建3D模型的紋理,并且對場景的真實屬性如照明,對象的大小等等提供參考。
參考攝影的細節越多,特效就越真實。如果是用膠片拍攝,特效工作室一般會在拍攝后收到專屬的膠片掃描版本,以此為參考和跟蹤創造細節更加豐富,具有高動態范圍的版本。
3.后期制作
1)現場準備
現場準備涵蓋多種過程,但服務于同樣的目的:準備素材以供要插入的元素使用,其中包括運動跟蹤、遮罩、摳像和色彩校正。
運動跟蹤用移動攝像頭或移動物體的畫面分析素材,并跟蹤素材的3D運動,以復制攝影機的運動并且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將對象復制到場景中。沒有運動跟蹤,VFX就無法插入攝影機的移動鏡頭,而且也不能將它們附著于移動的物體。
分析攝影機運動的技術術語就是動作匹配,而運動跟蹤通常涉及單個對象的運動
遮罩和摳色是從實拍鏡頭之中切出元素的技術。摳色會從場景中刪除指定的顏色,如綠幕和藍幕的顏色。遮罩比摳色還要繁瑣,它要一幀接一幀地把人物或者物體切出來。
色彩校正是調整每個鏡頭的光線和色彩的姿態來獲得統一的,一致的外觀的過程。一定要把它與調色區分開來,調色是在所有特效完成之后設定電影的創意外觀。
如果使用膠片拍攝,掃描的膠片也會經歷一個被稱作板塊準備(或“灰塵破壞”)的過程,將劃痕和修補等人工痕跡從膠片去除。
2)綁定
是綁定使3D模型(如角色和車輛)移動。比方說,一個動物的3D模型最初是靜態的,但一旦被操縱,它的四肢和身體可以進行調整并且做出給定的動作?,F實的運動,尤其是現有的動物和機器的動作高度依賴于正確的綁定。
3)動畫
動畫師把運動添加到綁定的模型,并負責大部分CG的物理性。動畫師往往會測試綁定,并試圖“破解”它們,把它們送回綁定部門進行細化,直到完美。一個專業的動畫師必須透徹地理解物理,才能在工作中準確地描繪視覺的微妙之處。
4)效果/模擬
爆炸,水流和煙霧都是基于仿真才能實現的效果。
拋光效果(從鏡頭光暈到虛假的香煙煙霧)被加入現有的場景,在此時最終成品已經隱約可見。
5)紋理
紋理化是為3D模型增加表面顏色和紋理,使它們可識別并且接近完成。在這個過程中,金屬物體有了光澤,人類有了皮膚。紋理的細致程度取決于攝影機有多靠近所述物體,因此經常與3D模型本身的細節水平成正比。
6)燈光
現實CGI中最重要因素之一是燈光有多逼真。優秀的照明將準確地模仿設置,而蹩腳的照明往往是虛假感的罪魁禍首。白天照明很難準確復制,因此許多CGI場景設定在晚上。
7)合成
最后階段已經來臨!在視覺特效解析中,你會經??吹胶铣?,是合成把所有東西結合為成品。
合成師會收到現場錄像,現場準備的數據,遮罩繪畫以及各種視覺特效渲染,隨即把這些組合并融合在一起,創建單一無縫的圖像。合成后才進行調色,不過調色通常也是由視效部門完成。
當然了,標準的視覺特效制作流程中還有很多比較次要的步驟,在此不便多提,不過你大概懂得CGI工作的大致流程了。